A Morphosyntactic Analysis of Patient-Subject Constructions in Chinese
句法-形态接口视域下的汉语受事主语句研究
汪昌松1, 2、郑明明1
(北京理工大学1、工信部语言工程与认知计算重点实验室2)
内容概要:
学界对汉语受事主语句的性质和推导一直存有争议,本文主要研究典型的受事主语句,如“衣服洗干净了”。我们的主要观点是受事主语中的动词在句法层面不存在,而是在语音层面才引入句中。我们的研究受黄正德教授(Huang 2006)的启发。我们假设“衣服洗干净了”在句法层面存在一个隐性的轻动词(事件谓词)BECOME,该句主要表达“衣服变(BECOME)干净了”的语义,“洗”是以词根的方式附接到BECOME上的。我们的这种分析源于该类结构中发现的一些语法限制。
研究发现该类结构中存在方式状语修饰限制,如“衣服迅速地洗干净了”就不好,但是与之相对的施事句“衣服我迅速地洗干净了”就很好。类似地,受事主语句在用“怎么”进行提问时也得不到方式义解读, 如“衣服怎么洗干净了?”不能用“衣服慢慢地洗干净了”来回答。当然,可能有人会感觉“衣服用肥皂洗干净了”可以说,这可能有几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该句省略了施事(如“我”),实则是一个施事主语句,如“衣服我用肥皂/迅速地洗干净了”;另一种可能是“用”字比较特殊,可能“用肥皂”已经不是方式状语而是谓语;还有一种可能是在说话时引入了对比焦点,如“衣服用肥皂洗干净了,帽子用洗衣液洗干净了”。
以下为技术细节。我们主要从句法-形态接口视角来分析受事主语句。借用分布式形态学和Huang(2006)中的相关假设,我们提出受事主语中的显性动词V并不是句子的主要谓词,而只是一个动词词根(Verbal Root),该词根在句法操作完成之后的语音层面才以外部形态合并的方式引入句子推导。受事主语句的主要动词实为表变化义的隐性轻动词∅BEC,它选择NP为标示语,RP为补足语。体标记短语AspP以词缀“了”为核心词,“了”选择BECP为补足语。由于EPP作用,NP 由Spec, BecP 移至Spec, TP。句法操作完成后进入音韵部门(形态操作),表结果的R通过核心词移位移至∅BEC处以满足其词缀特性,然后动词词根再与R-∅BEC进行外部形态合并,指涉该状态变化的方式。为了满足体标记“了”的词缀特性,V-R-∅BEC继续上移至“了”处,从而生成受事主语句。省略的受事主语句(如“衣服洗了”、“衣服干净了”)(需更多的语境支持)也可以采用类似的句法-形态接口分析。本研究表明隐性轻动词和形态在派生汉语特定结构时可能会相互协助、一起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