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考察汉语"元-辅-元"组合内辅音的感知,其中"元-辅"和"辅-元"部分分别截取不同长度的语音片段作为刺激进行感知实验,发现鼻音和不送气塞音仅凭过渡音征便可达到较高的感知正确率,不同的鼻音和擦音感知有较大的差异,送气塞音的感知效果较差。论文还详细考察了辅音感知的混淆模式,发现混淆是以过渡音征为依据的。摘要:本文以今读浊音的单音节字词为研究对象,采取传统分析方法和现代语音实验相结合的手段,从音系地位、声学特征、与声调的关系等多个角度对湘西乡话浊音声母进行考察。音系方面,乡话的浊音具有独立的音系地位,与清音声母可出现在同一声调中,形成最小对立,这种共时的清浊最小对立有的古来就有清浊之别,有的则是后来形成的对立。声学特征方面,乡话的浊音绝大多数是带音的常态真浊音(少数字有内爆变体),且大部分伴有气声,"带音+气声"是乡话浊音声母与清音对立的主要形式。也有少数字单纯靠"气声"或"带音"与清音对立。与声调的关系方面,既探讨了浊音声母对平声阴阳分化、演变的影响,又分析了清浊同调在声学上的具体表现,提出了关于清高浊低生成机理的思考。关键词: 乡话;浊音声母;清浊对立;声学特征;清浊同调;清高浊低;
江西都昌、余干方言的塞音塞擦音声母——兼论汉语塞音塞擦声母的演变过程和类型摘要:江西都昌多宝方言古全浊声母与古次清声母合并,今读塞音塞擦音时,多数不送气,少数为浊塞音、浊塞擦音或送气清音,或送气与不送气、清音与浊音两读。余干瑞洪方言古全浊声母与古次清声母合并,今读塞音塞擦音时,多数不送气,少数送气。都昌多宝和余干瑞洪的不送气化清声母是音系在同时存在两组区别特征的条件下舍弃老特征保留新特征后形成的,其音值与分别来自古全清声母今读清塞音塞擦音无音位意义上的差别。都昌多宝、余干瑞洪赣语的声母演变类型,有助于探讨汉语古次清声母的本质、历时演变过程和古全浊声母的演变类型。关键词: 赣语;江西都昌方言;江西余干方言;古全浊声母;塞音塞擦音;演变;类型;摘要:福建闽清、古田方言塞尾[-k]具有爆破特征,随着其进一步的变异,单字音塞尾[-k]爆破可能引发双音节化。关键词: 闽语;福建闽清、古田;塞音韵尾[-k];爆破;变异;
摘要:信息焦点和对比焦点是汉语中两种常见的焦点类型。前人研究指出,区分这两类焦点十分必要,但认为二者的区分主要依靠句法手段,而在语音(主要是语调)上,焦点的作用相同,均表现为焦点负载单位的音阶提升和调域扩展,以及焦点后的音阶降低和调域压缩。本文在此基础上,从广义的语调观出发,通过音高、音长和音强三方面的声学表现,探讨汉语信息焦点和对比焦点在语调区分上的可能性。实验结果表明,两类焦点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它们对语调凸显策略选择的不同侧重:信息焦点相对更倚重焦点成分本身的语调要素凸显,由于信息焦点的加入导致的焦点成分本身在音长和音强上的增加程度明显大于相应的对比焦点引起的增量,这是一种通过正向凸显策略标记的"呈现性"特征;另一方面,对比焦点对非焦点成分在音高、音长和音强上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相应的信息焦点引起的减量,这是一种通过负向凸显策略标记的"对比性"特征。摘要:本文针对方言元音的性别变异问题,从声学角度分别对性别的生理差异与社会变异进行量化分析,侧重社会变异计算方法的探索。方法上通过计算生理归一化系数(k1~k3)来量化生理差异;通过对元音声学集中空间的归一化消减生理因素,再计算空间的面积与叠置率比较整体空间的社会变异,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对个体元音社会变异的强弱进行模式分析。实验结论主要有:生理归一化系数可以看作是元音的性别生理差异的尺度因子;社会变异分析的前提是选用适当的归一化方法消减生理差异,以得到社会变异的数据;整体上女性有更强的社会变异性,反映在女性声学空间的面积更大(4.475)、叠置率更小(0.712);模式检验说明,女性的前元音更趋前,后元音更趋后,空间边缘性更突出。
摘要: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运用数据分析以及建立模型的概念,对二声变调的本质进行研究分析,再以此为基础建立语音学模型来模拟中文声调在语流中产生的变化。实验材料包括单音字以及三音节和四音节词组。语境包括单词朗读,带重音的信息焦点,不带重音的信息背景以及会话。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普通话二声在适合的语境中有可能变得很像一声。此现象出现的词组结构以及语境非常广泛。右分支、左分支的三字组以及四字组的第二字、第三字都可能发生变化。会话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但是朗读时也会出现。本文提出二声变调是一个语流中发音弱化的现象,在语音学中有一定的规则可循,并不属于音系学层次范畴化的运作。运用轻重音以及对应的时长可以抓住不同结构和语境背后的共通性,对普通话二声变调表面呈现出的多样语音变化做出原则性的解释。在说话的过程中,发音人不断地在准确传达信息与易于发声两个条件之间选择一个平衡点。本文运用Stem-ML模型,用一个加权参数代表音律的轻重,模拟这两个条件之间的权衡关系,体现音系学与语音学界面的实践。这个参数在句子中的变化可以控制音系范畴在语音学上的表面现象,能够有效地捕捉到二声在语流中丰富的变化。关键词: 二声变调;声调弱化;语音实践模型;音系学与语音学界面;加权音系表达式;摘要:关于汉语四字格,前人曾分别从词汇、形态、语音、韵律、语义、修辞等角度进行过讨论。本文则用实证方法,重点探讨其语音表现及音系性质。根据结构组合类型,共有九类四字格,包括左分支、右分支、平分支、无分支等。我们对这九类不同组合关系的语音类型逐一进行实验考察,比较参数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通过这一穷尽性研究,力图厘清一些基本概念,揭示语音和音系的本质异同,使汉语语音、音系、韵律的研究能在一个比较可靠的实证基础上进行。关键词: 四字格;时长比;音系-句法接口;韵律类型;韵律单位;
母语和非母语者对北京话相似和相异调拱声调的范畴感知摘要:本文采用非注意的失匹配负波(MMN)实验范式,考察母语者和非母语者(重庆话)对北京话相异调拱(阴平-去声)和相似调拱(阳平-上声)的感知模式。在两组被试中,阴平-去声序列的跨范畴偏差刺激均诱发了MMN,范畴内偏差刺激均没有诱发MMN;不同母语背景的MMN波幅没有显著差异,但重庆话母语者的潜伏期长于北京话母语者。阳平-上声序列的范畴内偏差刺激和跨范畴偏差刺激均没有诱发MMN。本文的结果再次证明了前注意阶段的语音加工既包括声学加工,也包括音系加工。本文结果与前人结果的不一致之处在于,在某些条件下,跨音系范畴的偏差刺激没有诱发MMN,且本研究中所有范畴内的偏差刺激都没有诱发MMN。这些分歧可能表明,前注意阶段的语音加工主要是声学层面的,音系加工受到了语音声学变异程度的制约。关键词: 声调;范畴感知;相似调拱;相异调拱;失匹配负波;
摘要:本研究为开封方言去声提供详细的声学数据并运用对立增强理论来解释发现的变异。以往研究对开封方言去声的描写具有312和31两种看法。通过精细的语音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开封方言的去声声学表现可以归纳为31、 311以及312三种变体。每种形式与特定的发音人挂钩。我们认为这种发音人之间的变异是前人研究分歧的主要来源。这种变异来源于发音人为了增强低调音系特征而采取的不同语音实现手段。除了基频上的变异,低平调相比其他声调具有较长的时长,发音更易出现嘎裂声。我们认为感知上低平调与高平调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因此需要借助其他语音手段,如基频起始部分的下降段以及基频末尾部分的升高来凸显低调目标。低降调和凹调为低平调常见的语音变体。将开封方言去声描写为音系层面的低平调L可以为开封方言连上变调和连去变调提供自然而且一致性的结构解释。本研究还表明声调的音系学描写具有一定抽象性,并不等同于声调语音调值的形式化。本研究加深了人们对音系学与语音学关系以及对低平调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