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人耳的听觉特征和响度 朗德科技2021年12月28日
1


引言


生活当中有这样的例子:一个是吵闹的噪音,另一个是悦耳的音乐,声压级几乎一致,但你听到的感受完全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之前还听过一个有趣的说法:如果森林中的一棵树倒下(图1),但没人听到这棵树倒下时的声音,那么它到底发出声音了吗?或者说:它发出声音了,但你听到了吗?


图1 森林里的大树倒下(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这些很有意思的问题都涉及到人耳的听觉机理。尽管每个人的耳朵形状不一致,但是内部结构基本一致。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的(图2),每个结构都有其不用的组成和生理功能。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主要功能就是收集声波、声源定位(通过双耳实现)、传递声音到中耳、对声波增压。中耳主要是鼓膜和听小骨组成,经过鼓膜的振动传导声波,听小骨也有扩音的作用。内耳主要耳蜗和听觉神经组成,将声音振动转化成生物能,传递给大脑。


图2 人耳结构


所以我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就是:外面传来的声音经过外耳引起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递给耳蜗,听神经再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因此有人把人耳比作麦克风,但这其实只说明了它的一部分功能。麦克风是把环境当中的声音全部记录收集起来,而人耳却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部分。


图3中显示了人耳的听觉范围,能看出以下几点:


a)  较低或较高的频率需要更大的声压级才能被听到

b)  音乐能发出的频率范围约在50Hz~10kHz内

c)  语音的频率范围约在200Hz~6000Hz内

d)  当环境音达到约110dB以上时会对人耳有损伤的风险

e)  听觉痛感阈值约在130dB以上

f)  不同人对高频音的敏感度不同,


图3 人耳听觉范围


听觉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但是你了解自己耳朵都有哪些特性吗?


人耳有七大听觉效应:掩蔽效应、双耳效应、鸡尾酒会效应、颅骨效应、多普勒效应、回音壁效应、哈斯效应。


人耳的掩蔽效应(Masking Effects)是一个声音的听觉灵敏度因另外一个声音的存在而降低。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比如在吵闹的街道上,我们需要比平时更大声的说话才能被人听到。


双耳效应(Binaural Effect),其实就是依靠双耳的时间、音量、相位、音色差等来“听声辨位”。


鸡尾酒会效应(Cocktail Effect)也算是掩蔽效应的一种,人耳的这种选择性收听可以让你在鸡尾酒会上,嘈杂的人群当中依然可以顺利的交谈。


。。。

 

这些效应使得我们对人耳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需要我们对人耳进行更多的客观研究。而心理声学就是客观量化这些人耳对声音的感受,比如响度(Loudness)、尖锐度(Sharpness)等等。


2

响度的由来


响度(Londness)又称音量,是人耳感受到的声音大小,表达一种主观感受量,是人耳能判别声音由轻到响的概念,同时也是心理声学当中的重要参数。


响度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声音的强度(如声压级SPL),还与它的频率、波形有关系。就比如森林里的那颗大树倒下时,声波传播的越远,响度越小,可能已经远到你听不见它的声音。


人耳对不同强度的声音的响应是非线性的,这种非线性的响应就是响度。


为了让响度和听觉感知呈线性关系,心理学家斯坦利·史蒂文引入了一个响度单位“宋”(sone):符号为N,定义1kHz、声压级为40dB纯音的响度为1sone。


与之对应的另一个物理量响度级(Loudness level),符号单位为方(phon)。实验发现,响度级每增加10方,响度增加一倍。

二者关系为:


(此时 phon)

 

从心理声学研究中发现,在 40 phon 以上的区域,当声强提高十倍时,人类的听觉感知只会提升两倍。这可能是因为在提升声强时,听觉细胞会出现饱和,使得给予大脑的信息不能按比例增加。


这样的主观量与客观量之间的幂函数关系,在人对外界刺激的感知中是普遍存在的。


与声强等不同,响度是受主观感受影响的物理量。在同等声音的强度下,不同频率的声音会造成不用的听觉感受,也就如文中开篇提到的两个音频造成的听觉感知不同。

因此对响度进行度量时,要对不同频率下的声音做出修正。


通常使用等响度曲线来表示人耳的听觉特性。从国标GB/T4963-2007定义的等响度曲线上(图4)可以看出,要想人耳听到的响度相同,低频和高频区域所需要的声压级更大,中频段所需的声压级较小。


图4 GB/T4963-2007等响度曲线


等响度曲线的横坐标为频率,纵坐标为声压级。在同一条曲线之上,所有频率和声压的组合,都有着一样的响度。


最下方的曲线表示人类能听到的最小的声音响度,即最小听阈。等响曲线反映了响度听觉的许多特点:


  • 声压级越高,响度级一般也越高。

  • 响度跟频率有关,相同声压级的纯音,频率不同,响度也不同。

  • 对于不同频率的纯音,提高声压级带来的响度增长,也有所不同。

可以说是等响曲线是将客观声音和人耳主观感受搭起了桥梁。


众所周知,声学常用的A计权网络(图5)就基于此等响度曲线中的40 phon曲线得到的:


图5 A计权曲线


3

响度的ISO标准


响度作为以客观量来描述人耳主观听觉感受的重要参数,其标准化的进程也是由来已久的。


1933年,贝尔实验室的两位物理学家哈维·弗莱彻(Harvey Fletcher)和威尔登A·蒙森(Wilden A. Munson)发表了一篇题为《响度及其定义、测量和计算》的论文,发现人耳的对声音响应并非线性的。他们以纯音作实验,通过大量的听音实验得出不同频率和声压的组合,使得声音能造成相同的听觉感知。他们将结果画成曲线,称为弗莱彻-蒙森曲线(Fletcher–Munson curves)。  


1956年,另一个版本:罗宾逊-达森曲线(Robinson–Dadson curves)出现了。


2003年,在更加国际化的广泛调查研究基础之上,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了作为国际标准的ISO226:2003,称为等响度曲线(Equal-loudness curves):


图6 ISO 226:2003等响度曲线


自从1933年Fletcher提出响度以来,响度一直是心理声学领域的研究重点,此后多位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响度计算模型。


直到Stevens响度计算模型和Zwicker响度计算模型出现,后来成为1975年的ISO标准模型。ISO532-A和B就是分别以这两个模型为基础。


下面为大家列出了常见的三种响度计算模型:


一、Stevens响度计算基于倍频程,以倍频带声压级与倍频带等响度曲线对比,得到各倍频程带的响度,再利用公式计算得到总响度,ISO532-A既是如此;但这种方法早已废除,它不常用,而且对于含有高音调成分的声音计算不准确。

二、Zwicker响度计算方法,是基于Bark频带理论。简单来讲,就是把人耳的听觉范围分为24个Bark的听觉临界带(与人耳的非线性频率特性类似),分别计算出响度,通过图形计算法得到响度总和。而ISO532-B就是基于此模型得到的。

  • DIN45631也是基于此模型计算并一步一步改进修订的。

三、Moore响度计算方法,是基于ERB(Equivalent Rectangular Bandwidth),美国标准ANSI S3.4-2007就是这个算法。它在Zwicker模型的基础上,可对频谱、声压级连续变化的信号进行响度计算。可惜的是,该模型仅对可参数化描述的典型信号进行响度计算,对现场采集的非参数化描述声音信号,必须先通过FFT算法等手段先提取其特征参数,再转化为能被Moore模型识别计算的参数,从而得到响度。


终于在201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于颁布了最新的响度标准ISO532-1:2017,文中提出了解决任意声音的响度计算方法:


图7 ISO 532-1:2017规定的响度图形计算法


例如,下图就是ATOM软件的ISO532-1模块计算某新能源电机加速的响度:


图8 新能源电机加速时的响度


它同时考虑了稳态响度和时变响度的计算,此外,一些复杂的人耳听力特性,如掩蔽效应等也在其考虑范围内。此时的响度标准算得上是整合了之前响度模型的优势,结合如今计算能力的提升,对响度计算变得更加便捷。


4

应用举例


有人统计过一辆汽车大概有100多个电机:转向、座椅、雨刮、天窗、后视镜、门锁、泵等等,而且配置越高、电机数目更多。


因此汽车电机算得上是零部件中的“大户”;那么它的噪音问题自然而然也备受关注了。


下面两个小电机是同一型号、不同批次的汽车座椅电机(图9),声压级只相差0.7dB,(一般相差2dB以内人耳几乎听不出差别);但利用响度分析(图10)却能看出较大的差别:虽然声压级差不多,但电机1比电机2大了接近1sone。


图9 汽车座椅电机(图片来自网络)


图10 电机的1/3倍频程分析和响度分析比较


所以小编建议大家对电机进行噪音分析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响度分析来完善产品的声学性能指标。


5

结尾


其实,响度的特性不仅仅和人耳听觉特性有关,还和心理特性相关;不同的人对响度的感受也不同,即使是相同的人在不同心情下对响度和声音本身的感受也不同。


或许这也算是我们研究它的趣味和魅力所在吧。



分享到:

最热资讯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