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动态
博士生该如何以学术为志业? 2022年08月19日

图片


1919马克斯·韦伯在慕尼黑大学发表了著名讲演——以学术为志业在讲演中韦伯将学术生涯比喻为一场鲁莽的赌博”,深刻揭示了学术研究蕴含的双重风险即学术职业的生存压力以及学术本身的不确定性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探讨了博士生学术志趣成长机制,一起来看看~

图片



作者:张茜

来源:《江苏高教》2022年第6期


摘要

学术志趣是坚定个体学术道路、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文章基于扎根理论方法对博士生学 术志趣成长的核心要素及作用机理进行探究,并构建了学术志趣成长机制模型。模型显示:先赋背景和早期学术经历影响学术志趣的最初萌芽;个体学术投入度与获得感是志趣成长的内驱动力;学术组织支持和学术劳动力市场是作用于学术志趣的外部动力;学术认同是促使博士生确立学术志趣、从事学术职业的决定力量。通过加强本科阶段学术训练,严格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完善学术组织支持,优化学术劳动力市场生态,有助于深化学术内在认同,引导博士生以学术为志业。

关键词

学术志趣;成长机制;扎根理论;博士生教育


一、问题提出


1919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慕尼黑大学发表了著名讲演———《以学术为志业》。在 讲演中韦 伯 将 学 术 生 涯 比 喻 为一场鲁莽的 赌博”,深刻揭示了学术研究蕴含的双重风险即学术职业的生存压力以及学术本身的不确定 性]。置身于这样的处境韦伯强调了学术志趣之于学 术研究的重要意义所谓学术志趣即对学术的 兴趣和志向是基于个体自觉意愿而决定投身于 专业研究领域的承诺]。在韦伯看 来一 个 人 倘 若没有被局外人所嘲讽的独特的迷狂”,没有未 来还会有千年沉寂的期待”,便不会有从事学术工 作的召唤]。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遗憾地看到, 学术生活这场博弈远未结束反而陷入筹码加重 的困境在博士生规模扩张学术从业环境恶化 的背景下],作为学术生力军的年轻博士生不仅 要为了论文和实验耕耘劳作还要为寻求一处职 位四 处 奔 波无论他们来自哪个国家都 深 陷 其 中疲于奔命面对这般惨淡现实扑面而来的是 对未知的迷茫对前途捉摸不定的担忧支撑这些 年轻人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攀登的不只是单纯冲 动的兴趣更是规训严格的志趣”,也就是韦伯 所说的将学术视为志业那么为何要以学术为 志业心甘情愿地投身于这场冒险呢韦伯对此 已作出了诸多论述今天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 是以学术为志是如何实现的换言之博士生的 学术志趣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其成长过程与内在 机理为何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与分析是提高博 士生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推动学科创新与发展 的重要前提


在此前提下,学界对学术志趣予以积极关注。有学者指出,学术志趣是兴趣与志向的有机结合, 具有自主性、多元性、建构性的特征,同时又是超 越个体的、关涉价值的和习得的,是现代精英教育 之基础[5]。有研究者对学术志趣内涵进行了详细阐释将其划分为学术热情未来信心职业抱负 和自我表达四个维度]。从学术志趣的影响因素 来看已有研究主要基于院校影响力理论从院校 组织禀赋和个体行动视角展开探讨师生互动、 课程教学以及科研训练环境被认为是影响学术志 趣的重要因素],本科阶段的科研项目也为 学 术 志趣成长提供了支持]。在个体层面研究发现, 学术动机科研投入学术认同等对学术志趣具有 显著影响]。亦有研究表明家庭文 化 资 本 与 学 术志趣存在相关性家庭教育和文化氛围在早期 学术志趣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10][11]。关于 学 术 志趣的培养策略有研究指出完善激励机制是保 障博士生 内 在 学 术 动 力 的 重 要 途 径12]。还 有 学 者聚焦理工科博士生的学术志趣成长提出了改 进招 考 方 式强 化 志 趣 筛 查改善科研环境等对 策13]。此外不少研究者强调导师在学术志趣培 养中的重要作用规范导师指导行为加强生导互 动等是提高学术志趣的有效保证14][15]。


综上可知既有研究围绕学术志趣的概念影 响要素及培育路径等进行了可贵探索为本研究 提供了重要启示但仍存在有待拓展的空间第 一目前关于学术志趣的实证研究较为有限且学 者似乎更加青睐本科生和硕士生群体对于博士 生学术志趣的考察相对不足第二已有研究多以 横截面调查和量化分析为主偏重于归纳学术志 趣的共时特征鲜有对博士生学术志趣成长机理 的质性研究和理论性阐释为此本文拟基于当 前国内教育背景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博士生学 术志趣成长的核心要素与作用机制进行深层次研 究以期提升我国博士生培养质量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依据研究契合性的需要本研究采用 扎 根 理 论的方法展开研究扎根理论是一种质性研究方 法由斯特劳斯AnselmStrauss和格拉斯Bar- neyGlaser两 位 学 者 共 同 研 究 提 出扎 根 理 论 的基本宗旨是从经验资料empiricaldata中生成理论即在系统化的资料收集和分析程序的基础 上不断提取勾勒出核心概念然后通过概念之 间的比较 与 整 合 逐 步 上 升 至 理 论16]。在 这 一 过 程中核心概念的提炼颇为重要需要研究者具备 理论敏感性对不断涌现的资料保持充分注意将 隐藏在繁芜资料中的概念范畴和理论挖掘出来从哲学思想源流上看扎根理论受到实用主义与 符号互动论的影响强调在真实情境下对具有互 动性过程性 特 征 的 社 会 问 题 的 解 构17],其 应 用 领域十分广阔从最初的医学扩展至心理学教育 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度访 谈数据收集和编码分析对博士生学术志趣的成 长过程及其内在逻辑作出解释性理解并尝试建 构学术志趣成长机制的理论模型因而选用扎根 理论的研究方法是恰当且可行的


2.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中常用的目的性抽 样以及斯特劳斯和科宾JulietCorbin提出的理 论性抽样来选择研究对象以获取研究所需的资料理论性抽样过程是逐步累积的通过概念驱 动研究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在不断归纳加工资料 的基础上完善概念和范畴建立理论假设研究 者首先选择在北京某双一流建设高校就读的3 位博士生进行深度访谈经过对访谈资料的详尽 分析和概念化形成相应的范畴及其维度并据此 对其他博士生展开访谈探究新的范畴及范畴关 系为了保证原始数据的有效性和代表性在调 查过程中本研究尽可能从追求学术卓越的双一 流建设高 校 中 选 择 访 谈 对 象同时兼顾攻读专 业年级性别婚恋状况等样本特征最终基于 理论饱和度原则即访谈对象所提供的信息中不 再有新的主题或概念出现18],本研究确定了来自 全国13双一流建设高校的26位在读博士生 作为受访对象其基本情况如表所示


3.数据采集 


本研究的时间跨度长达一年多,从2020年8 月开始进行首次访谈,至2021年9月完善资料分 析和理论框架构建。资料收集主要通过深度访谈 的形式,研究者事先精心准备了半结构式的访谈 提纲,对每位受访对象进行一对一的深度访谈,并 依据实际情况适时追问与补充。访谈内容大致围 绕以下问题展开:(1)您如何理解或看待一个人的 学术志趣?(2)您的 学 术 志 趣 是 什 么?选 择 读 博 和所学专业是缘于学术志趣吗?(3)您目前在科 研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困难是什么?(4)您认为大 多数博士生有既定的学术志趣吗?(5)您觉得有 哪些因素会影响一位博士生的学术志趣?(6)您 认为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培养博士生的学术志趣?(7)毕业以后,您是否会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由于访谈对象分布全国各地访谈工 作 采 用 线上访谈和面对面访谈两种方式进行北京高校 的受访者主要通过面对面交流展开访谈其他地 区高校的 受 访 者 则 采 用 手 机 通 话微 信 视 频语 音腾讯会议等线上形式进行每位受访者的访 谈时间控制在5060分钟在访谈之前已就研究 目的研究内容数据保密等与受访者进行沟通, 并且在征得他们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录音与笔录每次访谈结束后研究者都及时对录音和文字记 录进行整理形成样本资料在资料整理过程中, 针对相关重要信息对其中部分受访对象展开了 二次访谈以便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数据之后随 机抽取了22位受访者的访谈记录进行数据分析, 其余的份访谈记录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



三、研究过程


本研究借助 Nvivo11.0 质 性 分 析 软 件 对 收 集到的原始访谈资料进行归纳与整理并依据扎 根理论的研究路径对访谈数据进行三级编码即 开放式登录关联式登录选择式登录遵循从经 验资料中提升理论的原则资料分析与编码工作 是反复交替进行的贯穿研究的始终具体的数 据分析与编码过程如下


1.开放式登录


开放式登录又称为一级编码在进行 开 放 式 登录时研究者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对访谈材料 逐字逐句地检查分解与编码尽量选用受访者的 原话进行概念命名再将重复或同质的概念进行 对照合并实现原始资料的概念化和范畴化经 过对访谈资料的反复阅读和分析结合不断比较、 提问等策略与资料进行对话研究者最终抽象出 了47个初始概念合并同类项之后形成了13个 初始范畴见 表),这些范畴表征了影响博士 生 学术志趣成长的初步因素


图片


2.关联式登录 


本研究在开放式登录的基础上依据 初 始 范 畴之间的内在关系和逻辑次序进行归类整合出 影响博士生学术志趣形成与发展的个主范畴, 以完成关联式登录即二级编码)。各主范畴及其 对应的子范畴如表所示


图片


3.选择式登录 


选择式登录即核心式登录或三级编 码从 主 范畴中进一步挖掘具有统领性的核心范畴逐步 建立起扎根理论通过对开放式登录和关联式登 录的反复辨析对概念范畴及其关系的对比分析 之后本研究将博士生学术志趣成长机制确立 为核心范畴围绕这一核心范畴笔者建立了两 条扎根理论:(学术志趣以先赋背景和学术经历 为基础在个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成 长;(个体与环境因素通过学术认同进一步促进 学术志趣成长主范畴与核心范畴的关系结构如 图所示



表明,“个体背景”“学术投入度”“学术获 得感”“学术组织支持”“学术劳动力市场学术 认同个主范畴凝练了博士生学术志趣成长 的核心要素其中,“个体背景是影响学术志趣 的前因要素决定着学术志趣的初始水平。“学术 投入度学术获得感是学术志趣的内部驱动 要素,“学术组织支持”“学术劳动力市场构成外 部情境要素为学术志趣成长提供环境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内在驱动要素和外部 支 持 要 素对学术志趣作用的发挥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学 术认同的转化作用因此在求学期间能否建 立起博士生与伟大事业的联结能否引导博士 生认识学术研究的独特魅力促进其对学术的价 值认同和自我认同是坚定学术兴趣与志向的关 键所在基于这一关系结构本研究构建了博士 生学术志趣成长机制理论模型见图)。


图片


4.理论饱和度检验 


理论饱和度检验是指当额外的资料获取无法 使研究者进一步发展出新的范畴特征的时刻以 此可作为 停 止 采 样 之 鉴 定 标 准19]。在 实 际 研 究 中完全的理论饱和或许永远无法实现但只要范 畴间的结构关系得到澄清且样本数据中不会出 现新的范畴和概念便认为研究具备理论饱和性


本文使用预留的位博士生的访谈资料进行理论 饱和度检验结果显示除了前述的个主范畴之 外三级程序化编码过程中未能形成新的范畴和 概念范畴和概念之间的关系也未发生实质性变 化由此可知博士生学术志趣成长机制模型已 达到理论饱和状态具有一定的现实解释力



四、结果与分析


1.志趣的萌芽先赋背景与早期经历的陶染


博士生教育是培养个体学术志趣和研究能力 的重要阶段但博士生在入学前并不是一张白纸, 家庭背景和早期学术经历业已在他们身上烙下种 种印记进言之博士生的学术志趣并非从零开 始,“个体背景是博士生学术志趣成长的重要基 础借助扎根理论的研究范式个体背景这一前 提性因素主要由先赋背景和学术经历构成先赋 背景主要包括家庭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研究发 现经济资本是学术志趣的后备力量经济条件优 渥的家庭往往能为博士生选择学术道路提供充足 的物质条件鼓励并支持其继续深造而家庭经济 困难的学生则相形见绌在读博过程中不得不艰 难地维持着生计同时父母的文化惯习教育方 式以及家庭文化氛围等对学术志趣的发展具有导 向作用如受 访 者 Y17讲 道:“我爸特别喜欢看 书家里书很多他经常带我逛书店也经常给我 讲各种故事培养了我看书和思考的习惯。”可见, 家庭的培养和文化熏陶与博士生学术志趣的萌芽 密切相关会直接影响他们在儿童期乃至少年期 学术志趣的形成进入学校教育以后课程学习以及本 科 科 研 经历构成了学术志趣成长的重要土壤事实上, 随着科学事业的不断发展科学知识的分化现象 日益突出加之科学共同体内部成员对范式的信 仰使得原本是少数学者感兴趣的团体逐渐演变 成一个个学科或专业20]。与此相应学校分科教 育亦随之形成和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博 士生表示自己最初的学术志趣是由中学阶段的 学科课程所激发的譬如受访者 Y24提及了物 理老师对他的影响作为班主任物理老师从教经 验丰富不但授课生动有趣深入浅出而且十分 关心学生尤其在高三阶段对当时浮躁不安的他 进行了很多心理疏导使他逐渐建立了对物理的 信心和兴趣本科期间的科研训练经历对于博士 生学术 志 趣 的 萌 芽 同 样 具 有 重 要 意 义在 访 谈 中部分受访者谈到了本科阶段的研究经历认为 参与本科生科研项目训练能够让自己有机会亲身 体验科研认识和了解科研工作的运行过程提前 积累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为今后的学术之路做 好准备


2.志趣的淬炼个体与环境的二重奏” 


运用扎根理论分析发现尽管博士生 的 先 赋 背景与经历影响着学术志趣的最初水平但进入 博士生阶段之后志趣的成长主要是个体和环境 互动过程中两种力量共同淬炼的结果就个体维 度而言,“学术投入度学术获得感是学术志 趣成长的内源性要素学术投入度主要通过博士 生在学术活动中的时间投入和课题参与来影响学 术志趣发展研究发现大多数博士生认为科研 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时间投入是学术志趣 生长的必要 条 件受 访 者 Y14是 一 位 跨 学 科 背 景的博士生她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其实我 刚开始对这个专业不太感兴趣选择它更多是出 于一种机缘巧合但为了毕业必须读文献寻找 研究方向然后写论文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学术 志趣也成长起来了。”课题参与是博士生投入科研 实践的主要方式之一研究表明博士生大都有参 加课题训练的经历这种训练有助于他们掌握研 究方法和操作技能熟悉师门或课题组的日常学 术语言规则与文化对于学术志趣的影响举足轻 重不过不同类型课题的影响效果不尽相同许 多博士生反映参与偏向理论创新性的纵向课题 更能够激发学术志趣而一些与博士论文无甚关 联的横向课题会占用较多的时间精力甚至制约 学术志趣的成长当然学术投入并非越多越好, 已有学者指出了学术投入与成果产出之间的倒 U 型关系21],本研 究 则 发 现博士生的学术投入与学术志趣之间亦非简单的正相关关系读博过程 中的学术获得感对于志趣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调 节作用学术获得感是一种正向的心理感受其 产生前提是博士生在学术成果和学术能力方面的 实在获得具体来说学术成果获得主要包括论 文发 表获 奖 等学术能力获得则涉及批判性思 维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科研韧性等从编码结 果可 以 看 出无 论 是 学 术 论 文 发 表研 究 能 力 习 得还是历经磨砺以后韧性与意志的提升都是一 种极富意义的获得对博士生的学术志趣成长具 有积极效能


在环境层面,“学术组织支持学术劳动力 市场是影响学术志趣的客体性要素学术组织 支持综合体现为重要他人和培养制度支持是志 趣成长的显性动力重要他人是指就读过程中对 博士生学术志趣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人物受访 者无一例外都提到了导师的影响如导师学术水 平治学态度指导方式指导投入等然而研究 发现在实际科研中大部分博士生与导师单独交 流的机会并不多所获指导较为有限导师指导 的不足让不少受访者陷入困顿无助的状态阻碍 了志趣成长不过也有受访者予以理解且认为 这亦有助于培养独立研究能力和学术志趣学术 大牛被认为是具有深厚学识和学术影响力的学 者是很多博士生心向往之的学术偶像对学术志 趣具有重要 影 响如 受 访 者 Y23表 示:“在 学 院 有幸聆听了多位大师的讲座受益匪浅激发了我 在这个领域扎根的愿望。”同伴是博士生日常交往 中所认同的重要他人如课题组成员同门等研 究发现拥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伴能够为科研活 动提供积极支持促进学术志趣共同成长培养 制度是保障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和质量的规约系 统包括课程教学论文发表奖助体系以及学术 交流制度课程是获取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重 要途径访谈中不少博士生认为有利于志趣成 长的课程教学应当具有内容前沿结构设置合理、 注重研究方法与能力训练等共同特征论文发表 是衡量博士生科研素养与能力的制度设计研究 结果显示关注论文发表是国内高校的普遍现象, 尽管短期来看有助于提高研究能力和学术产出, 但与学位授予相捆绑的论文发表制度已成为许多 博士生的压力源”,且容易形成以发表为目的的 功利性导向挤压了学术志趣的发展空间本研 究还发现奖助体系和学术交流为博士生的科研 与生活营造了微观环境完善资助政策增加学术 交流机会有利于学术志趣成长


学术劳动力市场是进行学术劳动力资源配置 的专门市场22],是作用于学术志趣成长的隐性动 力在学术劳动力市场中职业薪酬与声望是影 响学术职业吸引力的关键因素但从访谈结果来 看当前学术岗位的工作环境与薪酬吸引力并不 乐观学术职业苛刻的门槛缺乏竞争力的薪酬以 及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对学术志趣成长造成了 负面影响不过学术职业声望作为彰显学术人 员社会地位的重要标识之一在博士生群体中拥 有较高的认同度使得学术职业依然受到多数博 士生的推崇这对于学术志趣成长无疑具有激励 作用此外人才竞争是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固有 现象和自发行为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博士生的 学术志趣随着博士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张学术 劳动力市场竞争日渐加剧通往学术职业的道路 充满挫折与风险令不少受访者对学术职业望而 却步与此同时基于论文发表的学术绩效考核 进一步强 化 了 学 术 劳 动 力 市 场 的 竞 争 难 度 与 压 力,“不发表就出局成为许多博士生默认遵循的 规则对学术志趣成长具有冷却效应


3.志趣的确认学术的召唤与自我认同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博士生的学术志 趣 是 在 先赋背景和前期经历的基础上通过就读期间个 体与环境的共同努力逐步成长起来的在这一 进程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博士生对学术事业 内在的学术认同”。具体而言学术认同包含学 术价值认同和学术自我认同两个子范畴其形成 受到学术投入度与获得感重要他人培养制度、 学术劳动力市场等要素的影响学术价值认同是 指博士生对学术研究价值与意义的肯定性体认


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发现博士生的学术价值认 同呈现多元化特征既包含对学术自在价值的认 同也关涉学术之于自我实现和社会发展价值的 认同关于学术的自在价值不少受访者将其看 成是一项伟大事业”,其魅力不仅在于满足个体 对所在领域的好奇遐想更在于追求真理探索人 类未知世界的惊奇冒险在科研过程中能否认 识伟大事业的魅力听见伟大事业的召唤是博士 生能否坚定 学 术 志 趣 的 关 键如 受 访 者 Y04提 到:“探索未知这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我向 往这种生活方式毕业以后想去科研机构工作推 动这一领域继续往前走。”学术的个体价值和社会 价值认同主要表现为博士生对学术与自我完善、 社会进步价值的意义建构其认同程度直接影响 着博士生的学术志趣水平是帮助他们克服学术 困难立志学术道路的信念感召如受 访 者 Y11 表示:“当所做的研究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特别 是对社会发展有贡献内心就会有一种成就感会 更加认可这件事然后使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更 能够坚持下去。”


学术自我认同是指博士生对于自身是否具备 从事学术的天赋和能力的主观评价访谈中天 赋被受访博士生形象地比喻为学术的料”,在他 们眼中,“学术的料是有资质的聪慧的是有机 会攀登科 研 高 峰 的关 于学 术 的 料的 自 我 认 同表明了自身潜质与命运之间的某种联结对博 士生学术志趣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确认 未来就业方向之际博士生往往将天赋作为一种 评判 标 准正 如 布 迪 厄PierreBourdieu所 言, 学业评判通 常 用 带 有天 赋字眼的语言进行描 述它有助于产生并强化一种命中注定的信念, 这种信念对于志向的确立极为重要23]。然而博 士生在天赋的自我认同方面毕竟是谨慎的相较 之下更为普遍的是关于学术能力的自我确认研究结果显示面对科研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失败 和挫折博士生需要不断地审视自身学术能力叩 问自己是否足以胜任科研缺失这一认同的博士 生很可能陷入自我怀疑的沼泽学术志趣亦随之 减退而那些拥有积极学术能力认同的博士生, 其学术志趣更为明晰并且将学术视为志业


总体而言研究结果表明博士生学术志趣的 成长并非由某一单独因素所决定的而是先赋资 本个体行动与学术环境等内外部因素相互赋能、 综合作用之结果具体来说先赋背景与学术经 历影响初始学术志趣的形成充裕的家庭资本支 持丰富的学术经历有助于志趣的早期萌芽在 读博期间源自学术环境的外部动力与个体要素 的内部动力共同促进学术志趣成长学术组织和 学术劳动力市场为学术志趣发展提供环境支持, 个体学术投入度和获得感则是建立学术志趣的必 要前提此外唤醒学术价值认同和学术自我认 同是影响学术志趣的关键所在在志趣成长和最 终确认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力量



五、讨论与建议


学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学 术 志 趣的养成对于学术生涯发展尤为重要是提高博 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石本研究从博士生个体 叙述的视角展开探讨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考察 了影响博士生学术志趣成长的核心要素进一步 明晰了学术志趣成长的内部和外部动因及其作用 机理基于研究结果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其一注重早期学术志趣培养加强本科阶段 科研训练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学术志趣成长 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博士生教育并非学术志 趣的起点个体在就读之前的学业经历家庭背景 等对学术志趣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具体来说, 家庭教育和中学阶段学科课程启发了博士生最初 的志趣大学本科阶段则是志趣成长的关键时期, 尤其是本科期间的科研训练对于未来学术道路开 启和学术志趣确立具有奠基意义本科生科研训 练本质上是现代大学的基本育人方式是发展大 学生科研兴趣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24]。因此, 重视并完善本科阶段的科研训练工作将本科生 科研计划嵌入到人才培养过程构建精细化管理 与服务体系吸引更多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本科生科研项目实践有助于激发其学术热情和创新 精神为学术志趣的养成奠定坚实基础


其二严格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促进学术投 入度与获得感提升研究结果表明学术投入度 和学术获得感作为内部驱动要素对于博士生学 术志趣的形成与发展至关重要为此院校应聚 焦学业成长过程加强对博士生培养的过程性管 理通过资格考试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等环节促 进博士生的科研时间与精力投入并且要重视对 学术志趣的过程性考察和分流完善博士生分流 退出机制引导博士生树立正确的学术态度在 导师方面应注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自身的 坚定学术志趣感召学生加强与博士生的学术交 流和互动关怀博士生的研究进展以及心理状态, 对其学业进步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帮助博士生 获得更多的学术自信心和获得感博士生更应主 动修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全身心投入科研 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学术自信明晰自身的学术志 趣和追求


其三完善学术组织支持营造有利于志趣成 长的育人环境博士生兼有学习者研究者” 的双重身份学术组织是他们日常学习与科研的 重要场所对于学术志趣具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 的教育功能为促进学术志趣成长应当从以下 方面有所作为一是要充分发挥导师作为学术 引路人的 作 用建立有效的导师问责与激励机 制夯实导师指导责任为博士生提供有效的学术 指导与情感支持激发其科研探索精神和学术志 趣二是课程设置应注重结合专业基础与学科前 沿加强研究方法的教学与学术训练为博士生提 供综合性学科知识和方法技能训练三是统筹资 源优化博士生经济资助的制度设计和投入成效, 搭建系统化学术交流与科研参与平台提高博士 生的科研体验四是贯彻落实破五唯精神构 筑多元化评价体系推进博士生论文发表制度的 柔性化和弹性化给予学术志趣更多生长空间


其四优化学术劳动力市场生态唤醒内在学 术认同研究发现学术劳动力市场竞争环境学 术职业薪酬与声望是影响学术志趣的重要因素针对当前学术人才市场竞争白热化学术职业吸 引力下 降 等 问 题25],必须优化学术从业市场生 态为有志于学术的年轻人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薪 酬和相对稳定的科研环境吸引更多学术精英回 归学术职业同时要完善学术岗位聘任与考核 制度淡化量化评价模式构建潜心研究的学术氛 围保障科研工作者的学术自由和发展空间促进 学术志趣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学术认同是推 动博士生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在 培养过程中要强化有利于催生学术认同的养分供 给重视学术精神和职业理想教育帮助博士生实 现学术社会化深化对学术工作的价值认同与自 我认同引导博士生以学术为志业


分享到:

最热资讯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