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要介绍的理论框架是由The Douglas Fir Group提出的,目的在于推进学界对语言教学的根本理解、促进二语习得领域创新研究的发展、为应对科技化和移动化为语言教学带来的挑战提供发展平台、改善学界和业界之间的沟通。
在介绍这个框架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个The Douglas Fir Group的成员有谁:
社会文化理论方向的成员有Karen E. Johnson、James P.Lantolf、Eduardo Negueruela和MerrillSwain,语言社会化理论方向的成员有Patricia Duff,社会认同理论方向的成员有Bonny Norton,复杂动态系统理论方向的成员有Diane Larsen-Freeman,基于语言使用视角方向的成员有Nick C Ellis和Lourdes Ortega,生物文化视角方向的成员有John H. Schumann;生态和社会认知视角方向的成员有Dwight Atkinson,变异社会语言学方向的成员有Elaine Tarone,系统功能语言学方向的成员有Heidi Byrnes和YaeganDoran,会话分析方向的成员有Joan Kelly Hall。
The Douglas Fir Group提出的框架受Bronfenbrenner的人类发展生态框架(ecological framework of human development)启发,内容如下图所示。二语习得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从社会活动的微观层面开始,表现为个人在多语情境中使用自己的神经体制和认知和情绪能力进行活动和交流。这些情境是处于中观层面的社会文化机构和社区之中的,比如家庭、宗教场所、政党、在线论坛等等。值得一提的是,中观层面的机构和社区都深受社会政治、文化、宗教和政治情况的影响。最后,在宏观层面,存在着社会范围的意识形态结构,这影响着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语言使用和学习的态度。图中所示的三个层面虽然有各自的特征,但是它们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彼此之间存在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