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 Blommaert 的遗产:“鹰眼”与“虫眼”https://www.linglab.cn/news/28182021年07月07日
我认识Jan Blommaert教授是在2008年10月底,当时他和所在荷兰蒂尔堡大学文化研究系主任Sjaak Kroon教授来中国访问。通过他当时的博士生、现在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董洁的介绍,两人到我主持的北大外国语学院语言学沙龙(432期)做了报告,他报告的题目是English and Globalization: A market of accents。讲座很简短,但感受到讲者既有开阔的宏观视野,又有细致生动的微观例子,平和与幽默背后颇有顶天立地的气势。
此后我们又有几次直接的学术合作。2011年8月,第16届世界应用语言学大会(AILA)在北京举行。在这次会议上,我和Jan、Sjaak三人共同组织了一场特邀研讨,题目是Jan建议的:“(Dis)ordered Processes: Globalization, Language, and Identity”。研讨的前半部分侧重宏观的、理论的视角,讨论了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政策的多元性、多中心性;后半部分侧重微观的、实证的视角,呈现了身份建构之话语表述的多声性。发言者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新加坡、荷兰、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会后我们三人将特邀研讨的内容综述成文,以(Dis)ordered processes of globalization: Policing and voicing language identities为题发表于Language Teaching 45卷4期。
因此,读他的著作,会感觉既有理论高度又接地气。很多我们熟视无睹的细节,被他解读后有了新的意义。尽管并不总是赞同他的观点,但总是受到他的启发。他的著作The Sociolinguistics of Globalization(2010),自出版的十年来一直是我们博士生学术阅读与评价课程的必读书目。其他著作如Discourse (2005)、Ethnography, Superdiversity and Linguistic Landscapes: Chronicles of Complexity(2013)、Durkheim and the Internet: On Sociolinguistics and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2018),都在读书会上集体读过。他喜爱的社会科学思想家,如P. Bourdieu、E. Goffman、M. Foucault,其著述也在我们的阅读库中。他是如此多产、灵感丰富,假如他的生命能够继续,还能带领我们攀登更多学术高峰,洞察更多有趣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