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复旦上医6月科研成果一览 https://www.linglab.cn/news/28632021年07月29日
近期,复旦上医科研团队取得了多项突破。敲黑板!快来一起看看2021年6月的科研成果吧~

 

以下成果据学校、上海医学院官网等整理。

2021.06

主要科研成果

 

 

 

华山医院朱利平教授全程参与制订的新冠病毒相关肺曲霉病(CAPA)管理全球共识正式发表于柳叶刀•感染子刊
 

旷日持久的新冠病毒还在全球肆虐横行,与此同时人们逐渐发现新冠病毒引起的肺曲霉病更为致命。为此,国际真菌学界紧急行动,快速撰写关于新冠病毒感染相关侵袭性肺曲霉管理的全球共识,对其定义、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归纳、总结,并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策略制订指导性建议,该共识Defining and managing COVID-19-associated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the 2020 ECMM/ISHAM consensus criteria for research and clinical guidance于2020年12月在线发表,很快就得到各国专家的高度重视,并被广泛引用。

 

2021年6月,该文正式刊于柳叶刀•感染子刊(Lancet Infect Dis, 2021; 21: e149-162),相信对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肺曲霉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以及相关科学研究都会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华山医院感染科朱利平教授应邀全程参与这次全球专家大行动,同时也充分体会到各国专家无私、精诚联合的抗疫精神,以及高效、精益求精的专业素养。

 

妇产科医院黄荷凤院士主编的中国首部生殖医学教材《生殖医学》正式出版
 

6月,经过2年多紧锣密鼓的筹备编写,作为医学专业研究生国家级规划教材之一的中国首部生殖医学教材——《生殖医学》正式出版。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黄荷凤为本书的第一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教授陈子江作为第二主编,联合了包括妇产科医院徐丛剑院长和金丽主任在内的27位编委共同完成了本教材的编写工作,本教材秘书由金丽、吴琰婷以及山东大学的石玉华教授共同担任。


 

 《生殖医学》一书由生殖医学的沿革和发展、生殖基础理论、生殖临床、辅助生殖技术、管理、伦理、男性不育等内容组成,共计十三章。编委们坚持以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体现医学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为宗旨,向医学生展现当前生殖医学领域的全面认知和最新进展。教材不仅重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兼具科学性、思想性、批判性、启发性和实用性,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创新型、研究型生殖医学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课题组提出一种新的空气健康指数

6月2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课题组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脉耕课题组合作,建立了一种新的空气健康指数(Air Health Index, AHI)。该指数整合了空气污染和高温/低温的健康风险,在“碳中和”背景下对空气环境健康的风险交流具有应用前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杂志上。

 

阚海东教授团队利用全国性的数据库,集成了空气污染和非适宜温度导致的死亡风险,建立了新的综合指数AHI,以更好地告知公众暴露于这些大气环境因素的总体健康风险。新的AHI指数是10分制的,AHI和死亡率的暴露-反应曲线近似线性、无阈值。新的AHI还能提供由于各种环境风险因素造成的每日超额死亡百分比,使公众容易判断当日的主要健康风险因子,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降低相关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为了更好地从健康风险交流的角度总结和解释该指数,研究者还提供了不同AHI水平对应的健康风险级别、潜在的有害健康影响以及建议公众采取的适应性措施。

(2013-2015年我国272个城市中AHI与每日死亡率的暴露-反应曲线。)

 

生物医学研究院徐彦辉团队成果登上Science 杂志封面
 

6月4日出版的 Science 杂志的封面介绍为“How transcription begins”(转录是如何开始的),研究论文来自生物医学研究院徐彦辉研究团队此前在线发表的研究《人源中介体复合物及其结合转录前起始复合物的结构研究》(Structures of the human Mediator and Mediator-bound preinitiation complex),报道了首个结构与功能完整的PIC-Mediator复合物。该工作在线发表后曾引发了国内外学术同行极大的关注,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据了解,徐彦辉课题组在不到1年半的时间里,先后四次在Science杂志发表研究长文,该系列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成果极大的提升了生物医学研究院的学术影响力。

 

Science 杂志封面:人源转录前起始复合物(PIC;粉色和红色)和多亚基的中介体复合物(橘黄色,左边)在DNA的启动子区域(黄色卷曲,中间)组装成超级复合物(76个多肽,总分子量为4.1兆道尔顿)起始基因转录。在PIC中,中介体结合到RNA聚合酶II(紫色)并激活C末端结构域(白色),这是转录起始的关键事件。

Illustration: V. Altounian/Science; Data: 徐彦辉/复旦大学

 

 

李聪教授课题组揭示维持胶质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细胞间联络途径
 

6月6日,复旦大学药学院李聪教授、附属华山医院陈亮主任医师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院黄锐敏研究员以Reprogramming the immunosuppressive microenvironment of IDH1 wild-type glioblastoma by blocking Wnt signalling between microglia and cancer cells为题,在Oncoimmunology 杂志上发表了合作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与IDH1MUT GBM相比,IDH1WT GBM中抑炎型小胶质细胞和Wnt/β-catenin通路关键基因均高表达,表明IDH1WT GBM中抑炎型小胶质细胞与β-catenin蛋白水平存在相关性。

 

该工作发现了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维持胶质瘤免疫抑制微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能够切断抑炎表型小胶质细胞和IDH1WT胶质瘤细胞间联络,激活胶质瘤免疫响应,延长小鼠生存期。

(抑制Wnt/β-catenin通路切断抑炎型小胶质细胞和胶质瘤细胞间联络,激活免疫响应。)

 

脑科学研究院黄志力课题组在 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发文综述快眼动睡眠调控机制
 

6月15日,脑科学研究院黄志力课题组在Progress in Neurobiology 杂志发表文章,在总结课题组REM睡眠机制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REM睡眠调控模型新进展,包括交互作用模型、极限环模型、触发器模型等。如附图所示,在REM睡眠调控中,下外背侧被盖核(Sublaterodorsal tegmental nucleus,SLD)中的谷氨酸能神经元起关键作用。外背侧被盖核(Laterodorsal tegmental nucleus, LDT)和脑桥被盖核(Pedunculopontine tegmental nucleus, PPT)的胆碱能神经元,外侧旁巨细胞核(Lateral paragigantocellular nucleus, LPGi)、背侧旁巨细胞核(Dorsal paragigantocellularnucleus, DPGi)、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部(Ventrolateral periaqueductal gray, vlPAG)、脑桥被盖外侧部(Lateral pontine tegmentum,LPT)及脊髓中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在REM睡眠的维持和肌肉松弛中发挥调节作用。脑内REM睡眠活跃神经元兴奋后直接或间接抑制REM抑制神经元,启动和维持REM睡眠。

 

该综述还总结了与REM睡眠相关的两种典型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和可能的应对策略,即REM睡眠行为障碍(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和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

 

中山医院葛均波团队研发“靶向递送平台”改善症状提出新思路
 

中山医院心内科葛均波院士、黄浙勇主任医师和复旦大学药学院庞志清副研究员合作开发了一种全新的RNA纳米靶向递送平台,用于调控心肌梗死后炎症反应,改善心肌重构。相关成果于6月17日以《血小板样膜融合脂质体介导的 miR-21 靶向递送通过重编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巨噬细胞以改善心肌重构》(Platelet-like fusogenic liposome-mediated targeting delivery of miR-21 improves myocardial remodeling by reprogramming macrophages post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为题在线发表于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国际著名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

 

该纳米靶向递送平台兼顾了RNA递送过程中的RNA保护、靶向性、以及搭载和递送效率,在调控心血管疾病炎症反应方面已经展示出良好的性能,具有一定的临床转化潜能。利用心肌损伤后炎症反应中单核/巨噬细胞的病理生理趋化过程实现靶向主动性也为RNA疗法在其它疾病中的精准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工程化改造RNA调控心肌梗死后炎症反应。)

 

妇产科医院赵世民团队/生物医学研究院徐薇团队合作发现营养物信号调控表观遗传新通路

妇产科医院赵世民团队与生物医学研究院徐薇团队的研究发现了一条可以整合营养信号、细胞周期信号和转录激活的全新信号通路,为代谢环境改变细胞表观性状调控细胞增殖揭示了全新机理,也为包括癌症等代谢失调相关疾病的干预提供了新思路。6月18日,国际代谢顶级期刊《自然代谢》(Nature Metabolism)以研究长文发表了该成果。

 

赵世民团队/徐薇团队长期从事蛋白质乙酰化研究,原创发现了蛋白质乙酰化是代谢调控新机制(Science 2010a, Science 2010b),蛋白质乙酰化调控葡萄糖平衡(Molecular Cell 2011, Cell Metabolism 2012)以及蛋白质乙酰化调控肿瘤发生(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等。代谢物和细胞周期信号对组蛋白乙酰化的调控加深了对乙酰化生理病理重要性的认识。

 

复旦大学代谢分子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潘东宁研究员课题组揭示PWWP2B蛋白在调控脂肪组织产热功能中的重要作用
 

6月27日,复旦大学代谢分子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PI、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潘东宁研究员课题组在Advanced Science杂志上在线发表题为“PWWP2B Fine-Tunes Adipose Thermogenesis by Stabilizing HDACs in a NuRD Subcomplex”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Adiponectin-Cre驱动的PWWP2B脂肪组织特异性敲除鼠模型及永生化的前棕色脂肪细胞系等,揭示了PWWP2B在棕色/米色脂肪组织中通过招募并稳定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1/2,负向调控脂肪组织产热功能。

 

本研究为以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复合物为靶点,治疗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分享到:

最热资讯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