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日持久的新冠病毒还在全球肆虐横行,与此同时人们逐渐发现新冠病毒引起的肺曲霉病更为致命。为此,国际真菌学界紧急行动,快速撰写关于新冠病毒感染相关侵袭性肺曲霉管理的全球共识,对其定义、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归纳、总结,并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策略制订指导性建议,该共识Defining and managing COVID-19-associated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the 2020 ECMM/ISHAM consensus criteria for research and clinical guidance于2020年12月在线发表,很快就得到各国专家的高度重视,并被广泛引用。
6月2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课题组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脉耕课题组合作,建立了一种新的空气健康指数(Air Health Index, AHI)。该指数整合了空气污染和高温/低温的健康风险,在“碳中和”背景下对空气环境健康的风险交流具有应用前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杂志上。
6月4日出版的 Science 杂志的封面介绍为“How transcription begins”(转录是如何开始的),研究论文来自生物医学研究院徐彦辉研究团队此前在线发表的研究《人源中介体复合物及其结合转录前起始复合物的结构研究》(Structures of the human Mediator and Mediator-bound preinitiation complex),报道了首个结构与功能完整的PIC-Mediator复合物。该工作在线发表后曾引发了国内外学术同行极大的关注,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据了解,徐彦辉课题组在不到1年半的时间里,先后四次在Science杂志发表研究长文,该系列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成果极大的提升了生物医学研究院的学术影响力。
Illustration: V. Altounian/Science; Data: 徐彦辉/复旦大学
李聪教授课题组揭示维持胶质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细胞间联络途径
6月6日,复旦大学药学院李聪教授、附属华山医院陈亮主任医师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院黄锐敏研究员以Reprogramming the immunosuppressive microenvironment of IDH1 wild-type glioblastoma by blocking Wnt signalling between microglia and cancer cells为题,在Oncoimmunology 杂志上发表了合作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与IDH1MUT GBM相比,IDH1WT GBM中抑炎型小胶质细胞和Wnt/β-catenin通路关键基因均高表达,表明IDH1WT GBM中抑炎型小胶质细胞与β-catenin蛋白水平存在相关性。
6月27日,复旦大学代谢分子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PI、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潘东宁研究员课题组在Advanced Science杂志上在线发表题为“PWWP2B Fine-Tunes Adipose Thermogenesis by Stabilizing HDACs in a NuRD Subcomplex”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Adiponectin-Cre驱动的PWWP2B脂肪组织特异性敲除鼠模型及永生化的前棕色脂肪细胞系等,揭示了PWWP2B在棕色/米色脂肪组织中通过招募并稳定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1/2,负向调控脂肪组织产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