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中西具体语言学史简述——《具体语言学》 2021年08月19日

随文释义法和意在言外论

 

   与前面两节相关但有所不同,随文释义法是解释具体的词的语义的一种方法,意在言外论是解释具体的句子的意义的一种理论。

   1.训诂的随文释义法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有不同的意义,这样得到的意义是具体的词的意义。

   《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就词面说,“萧萧”,马鸣声;“悠悠”,旌旗摆动貌。这里有字面意义,但毛传不解释字面意义,只说:“言不喧哗也。”这是在训释隐含意义,故孔颖达《正义》兼而言之:“军旅齐肃,唯闻萧萧然马鸣之声,见悠悠然旆旌之状,无敢有喧哗者。”张戒《岁寒堂诗话》:“‘萧萧马鸣,悠悠旆旌’。以‘萧萧、悠悠’字,而出师整暇之情状,宛在目前。此语非惟创始之为难,乃中的之为工也。荆轲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自常人观之,语既不多,又无新巧,然而此二语,遂能写出天地愁惨之状,极壮士赴死如归之情,此亦所谓中的也。”所谓“出师整暇之情状,宛在目前”,乃发“萧萧、悠悠”的隐含意义。同是“萧萧”,在《小雅•车攻》的语境里含正暇之情,在易水歌里又表愁惨之状,而在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里,既拟落叶声,又状落叶貌。可知一词一语在不同的语境里又有不同的含义。训诂的随文释义即基于此理。(石云孙1983:95—96)

   2.司马光、欧阳修的意在言外论

   司马光《温公续诗话》:“古人为诗贵在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馀物也;‘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恐,则时可知矣。”(见石云孙1983:96)

   欧阳修在《六一诗话》里说:圣俞(梅尧臣)尝语余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余曰:“语之工者固如是,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何诗为然?圣俞曰: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若严维‘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则天容时态,融合骀荡,岂不在目前乎!又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刘逸生2016:152)

   3.朱熹提出诗有两重意

  《诗人玉屑》有“晦庵论诗有两重意”一条,记录的是朱熹对别人的委婉的批评:“陈文蔚说诗,先生说,谓公不晓文意则不得,只是不见那好处。如昔人赋梅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十四字谁人不晓得?然而前辈直恁地称叹,说他形容得好,是如何?这个便难说,须要自得他言外之意,须是看得他物事有精神方好。若看得有精神,自是活动,有意思跳掷叫唤,自然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个有两重,晓得文义是一重,识得意思是一重。”又《朱子读书法》说:“看文字须得言外之意。”(见王先霈2007:155)这里的两重意即是指前面所说的字面意义和言外之意,言外之意即本书所说的隐含意义。

 


分享到:

最热资讯

热门标签